查看原文
其他

对不起,带你来到这样的世界

Sasha Figure 2022-06-25

 

当瓦德·阿卡提布(Waad Al-Khateab)睁开眼睛,阿勒颇再不是她熟悉的样子。叙利亚政府及其盟国的空军力量已然摧毁这座城市大量的街道、建筑,马路上哀鸿与死尸相伴,市民们一边拭泪一边在蓝色裹尸袋堆中辨认亲人熟悉的面孔。妈妈们恸哭,爸爸们愤怒,只有不明是非的幼童在空袭的间隙,于废墟的丛林中奔跑着。


这些场景,几乎已经成了瓦德每天每夜所见,是她战乱瓦砾下的日常人生。


叙利亚内战,一个自2011年开始就频频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中的词,对万里之外的你我来说,不过是各方力量的博弈,是残垣断壁,以及一堆血淋淋的现场照片配上加粗加黑的伤亡数字。



但对这个战火地狱中挣扎求活的人来说,却不仅如此。


2020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纪录片奖、第9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影片《为了萨玛》(For Sama),就是讲述叙利亚战争作品中迄今为止最个人化最私密,也是最令观者痛心的一部纪录片。


瓦德是这部作品的参与者、记录者,同时也是创作者、宣传者。她拿着机器对准一切,讲述一个年轻女人在叙利亚内战中心城市阿勒颇的五年时间,其中包括她的奋斗、她的爱情、她的家庭,她的战友、她的绝望、还有她的女儿萨玛……



在这场数万人罹难、百万人流离失所的血腥战争中,任何一方都无权伸张正义。



如炮弹般,突如其来的爱情

以二战为背景的经典电影《卡萨布兰卡》中,里克对伊尔莎说:「整个世界都在崩溃,我们却偏在这时候相爱。」


这也是《为了萨玛》导演的真实爱情故事。


当2011年,叙利亚女孩瓦德开始用稚嫩且漫无目的的镜头记录周围的时候,还是阿勒颇大学一名经济学大四学生。她26岁,除了一部手机什么都没有。


阿勒颇是叙利亚曾经的第二大城市。作为中东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,出产闻名遐迩的橄榄皂、丝织品与地毯,并建有机场、大学和大量的清真寺,是重要的经济与文化之城。这座美好繁华的都市原本是瓦德的梦幻之地。


直到十年前,在「阿拉伯之春」荣光的照耀下,反对阿萨德独裁政权的抗议活动在叙利亚境内如火如荼。但随着各种势力粉墨登场,抗议示威快速地演变成了武装冲突,并向战争快速滑落。


身处风暴中心的瓦德,用手中的设备记录了发生的一切:「因为用手机拍下示威活动,是唯一向世界展示我们正在为自由而战的方法。」



于是在她的镜头下,我们看到了无人认领的尸体被随地掩埋,飞机径直朝着居民区投下炮弹,刚刚还鲜活的好友突然就成了尸体,更别提满地的血迹和垂死的孩童,世界变成一座地狱。


父母希望瓦德远离危险,但瓦德仍被充斥自由、梦想的狂热运动所吸引,坚持「革命是我们当时最关心的事儿」。她决定留下来,为心中坚信的「更美好的未来」而战,而不是像许多人一样离开。


今天,人们可以从瓦德的纪录片中看到:阿勒颇每天都经受着狂轰滥炸,带着热气的滚滚浓烟之下是上一场轰炸留下的残骸。每当建筑的一角塌陷下来,就意味着又有一些无辜的生命已经逝去。


但年轻的瓦德并未放弃描绘美好,正如她对生命依然充满爱与希望。在纷飞的战火中,瓦德与丈夫哈姆扎相遇了。


两人初识时,哈姆扎刚刚在革命与爱情中做出选择:他抛弃了婚姻。作为32名医生之一,留在反对派武装刚刚「解放」的东阿勒颇。


在哈姆扎主持下,一座战时医院迅速组建起来,而包括瓦德在内的战友们,一起成为医院里的清洁工、药剂师和水管工。他们一起初尝炮火,一起为战友牺牲而悲痛,一起拍摄视频保持记录,做什么都在一起。


瓦德记录了那场爱情的忽如其来:「有一天在医院,我在拍一个他们正在抢救的男孩,我难受哭了,哈姆扎过来生气地说‘你不能在这哭,你得出去’。我跑上楼,他跟着我,问我:‘我受不了看你崩溃的样子,你不知道我爱上你了吗?你愿意嫁给我吗?’」



后来,哈姆扎和瓦德,在炮声隆隆的普通夜晚举办了一场小而精致的婚礼。他们一个穿上婚纱,一个穿上西装,伴着「Pink Panther(粉红豹)」的音乐,鼻尖抵着鼻尖,眼里倒映着彼此地跳舞。瓦德在旁白中说:「那晚,我们的歌声盖过了外面炮弹的声音」。


那一刻,两人无疑和世界上最幸福的情人一样,对未来充满希望。爱情之花从战地里破土而出:「这是条充满危险与恐惧的路,但自由就在尽头等着我们。」


婚后不久,瓦德怀孕,诞下一名女童,取名为「Sama(萨玛)」,阿拉伯语中「天空」的意思,饱含着父母深沉的希冀:「我们爱着的天空,我们想要的天空。没有空军,没有炸弹。有太阳和云彩的天空,还有鸟。」




萨玛,我们把你带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


阿勒颇的抵抗者们为了报复而活着,废墟之上仍有烟火气,他们用「活下去」来证明自己的尊严。


但恐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,是无法掩饰的。


瓦德曾目睹一位母亲焦急地来到医院寻找自己的孩子,却只找到一具裹尸袋中的遗体。还有一位母亲,声嘶力竭地对着已经冰冷的孩子喊出:「醒过来,我是妈妈!我给你带了你最爱的牛奶,你快醒过来啊!」还有一家人为了女儿能够继续正常的生活,试图逃离阿勒颇,最终却带着女儿的尸体再次返回。


瓦德越来越恐惧:「萨玛,你是我们生命中最美的事物,但我们把你带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里啊?这并不是你选择的,你会原谅我吗?」


一个又一个幼童,在镜头前死去了。残缺的身体、滴血的头颅。而萨玛身处其中,仍然坚持着长大。


破裂的城市与天真的孩童似乎是自然对立的,但在这部纪录片中,和萨玛一样无辜的幼童们仍在奔跑,跑在轰炸后的废墟中寻找池塘戏水,跑在被集束炸弹炸毁的公车上模拟着司机游戏


孩子们无法正常上课,没有足够的食物,也没有一个安全的空间,每天都在学习逃亡,而不是知识。




战争给大人留下的总是忧愁,但稚嫩孩童的脸上却依然挂着笑容。瓦德和她的朋友也倾尽全力,为他们创设着饶有风趣的童年,不管是带着孩子们用五彩颜料粉刷被炮火摧毁的公交车,还是坚持让他们在地下掩堡中接受基础教育,他们试图不让正常的生活从孩子们的回忆中缺席。


这种创造有时显得苍白无力,因为它永远赶不上被毁灭的速度。父亲哈姆扎说:「我们确实创造出了一些东西,我们种下它们,给它们浇水,让它们长大,却只是为了(让它们)被炮弹炸掉。」



记录,永远记录,血淋淋的一切

联合国叙利亚问题调查委员在2020年1月出具的最新报告中指出:长达八年半的残酷战争剥夺了叙利亚儿童的童年。他们被迫投身战场,遭受冲突各方施加的权力侵犯、暴力和虐待,甚至被迫沦为性奴隶和刽子手。


这种伤害事实上是来自两方,叙利亚政府军对于平民包括儿童的无差别轰炸,饱受国际社会诟病;同样的,反对派也因吸纳和雇佣童军进行武装战斗而屡被指摘。


在瓦德这部纯粹私人影像中,战争的正义性探讨被极大地弱化,生活在另一边的叙利亚人、政府的支持者们也难觅踪影。在那里,痛苦不尽相同——没有油桶炸弹,但现实同样残酷。


关于叙利亚的全部真相——所有内战或者都是如此——对参与其中的人来说,都是艰难的。战争带来死亡,死亡催生恐惧,恐惧滋养仇恨,如花朵般脆弱的孩童就在这种恶之沃土成长。



在影片的最后,萨玛的父母向政府军投降,撤出了阿勒颇。父母以世间至爱交换了理想与信仰,从此改变了萨玛的命运,可剩下的逃难的孩子能活下来吗?

他们能往哪里去?他们又该如何直面故土难离的忧郁,保持自己内心的纯真?


2019年,《为了萨玛》在戛纳电影节首映,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。美国纪录片导演迈克尔·拉毕格曾说:「纪录片是创作者从人类性情出发看到的真实的一角。」或因于此,《为了萨玛》对这场战争源起的介绍潦潦草草,说完人们出离的恨怒与愤慨后,画面陡切进冲突与对立,然后又因其扑面而来的战时群像,比电影剧本还要真实、震撼。


如果从纪录片创作技巧层面说,影片整体粗糙生硬,或者说更像一部放大加长版的vlog,一本字迹粗糙的日记簿。镜头摇晃、颠簸,大量后期补录的个人内心独白用作旁白,介绍着瓦德对于这场战争真挚的憎恶、悔恨,以及她的家庭、以及好友塞勒姆一家的日常生活。


它也是一封母亲写给女儿的关于爱与成长的家书,用第二人称来记述——片名似乎更该翻译成:留给萨玛。


无论如何,瓦德的尝试都是珍贵的,她捧出真心的镜头,饱满情绪,她会在下雪天对着丈夫哈姆扎说「我爱你胜过那片雪」,也会记录下塞勒姆为他的妻子偷藏一颗柿子,那是被围困五个月后,爱吃甜食的女人最真心的快乐模样,更不用说萨玛从分娩到长大的成长历程,那是我能想到的一位母亲送给女儿最有温度的礼物。



每一条生命的身后都背负家庭、朋友与爱人的爱,那才能汇成可以始终延续下去的河流。人类亘古延存,所需的并不是淋漓的鲜血,而正是这一抔如此珍贵的爱水。

为了萨玛,为了更多能拥有没有炮弹的天空的孩子,愿世界永无战争。




撰稿   sasha

编辑   张   帅
校对   许   静


- END -

© Copyright Figure Studio




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

请给我们留言,获取内容授权



 推荐阅读 



 美利坚小镇网红生存惨状 


 这部纪录片揭开的中国式婚姻真相 

 围墙内外的人都无法直视 


 代表好莱坞悼念科比高以翔 美国捧出个怪咖甜心 




 \ 收看更多人物视频 / 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